1987年11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陆定一收到了一封来自江西的读者来信。作为文坛的重量级人物,陆定一的读者群体庞大,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成千上万封信件。通常,陆老没有时间一封封地亲自阅读这些来信线上股票配资门户,许多时候,工作人员会代为处理。然而,那天,陆定一莫名其妙地翻开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野萍”两个字,仿佛一道电流击中他的心脏,这个名字令他心跳加速,感到异常熟悉。陆老随手拿起信件,低声喃喃道:“怎么会和我失踪多年的女儿名字如此相似呢?”他心中的疑惑愈发浓烈,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
信中的内容让陆定一震惊不已。原来,写信的人并不是他失踪的女儿“野萍”,而是一个自称与他有亲缘关系的陌生人。这位陌生人在信的结尾写道:“我母亲可能是您的女儿。”这句话让陆定一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陌生人得知自己母亲可能与他有关呢?
若要理清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到几个月前,时间回溯到1987年7月的一个下午。在一所学校里,赖章盛老师正在课间利用空余时间准备下一堂课。突然,办公室的门“咔哒”一声被推开,黄玉香老师急匆匆走了进来:“你快看看这篇文章,看看里面提到的烈士孤女,是否就是你母亲?”赖章盛一愣,放下手中的笔,带上眼镜,接过文章开始阅读。文章的标题赫然写着《关于唐义贞烈士的回忆》,旁边还有一张女人的照片。令赖章盛感到震惊的是,文章的作者正是陆定一,这使得文章的真实性不容置疑。赖章盛仔细阅读着每一行字,越读越觉得不安。文中提到的“烈士孤女”与他母亲的情况十分相似。根据文中所述,陆定一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应该是1981年,而那一年赖章盛母亲刚好50岁,这一巧合让赖章盛浑身一阵寒意。
展开剩余78%虽然如此,赖章盛依旧不敢轻易下结论。他觉得事关重大,必须亲自确认。他决定写一封信给陆定一,这封信正是后来陆定一收到的“野萍”信件。信中赖章盛详细介绍了他母亲的情况,并表达了他对文章内容的疑虑。陆定一阅读信件后,顿时感到一种强烈的预感,信中的“野萍”很可能就是他失踪多年的女儿。
怀着激动与忐忑,陆定一将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陆范家定。陆范家定清楚地知道,父亲这些年一直怀念着失散的女儿,因此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着信前往江西。陆范家定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介入,帮助调查这件事。接到消息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一支调查小组,决定与陆范家定一起前往赖章盛所在的城市。
在经过一番调查后,陆范家定终于来到了“野萍”所在的地方。当他见到张来娣时,心中的疑虑几乎瞬间消散。张来娣的面容和父亲陆定一的容貌极为相似,这让陆范家定几乎可以肯定,她就是自己的亲姐姐。然而,为了进一步确认,他们还是进行了详细的盘问。调查小组询问张来娣,小时候她是如何称呼张德万的。张来娣回答道:“我叫他‘妈妈’。”这一回答让陆范家定心里一沉,因为他记得父亲曾提到过,叶坪当时是被托付给一个叫“好妈妈”的人,而且张德万明明是男性,为什么张来娣会称他为“妈妈”而非“爸爸”呢?
张来娣表示,她并不清楚这些细节。由于当时她年幼,很多记忆已经模糊。没想到,正是因为她记不得这些事,反而成了确认她就是叶坪的关键证据。这个矛盾似乎揭示了时间的巧妙——如果她能清晰记起这些细节,反而说明她不是一个三岁的小孩。
要弄清楚这个疑团,我们还得从叶坪幼年时的经历谈起。1934年的一个夜晚,唐义贞怀孕了,她与丈夫陆定一商量:“厂里接到红军主力转移的命令,但我现在怀孕,不方便跟随大部队前进,决定留在苏区。”陆定一听后非常担心,虽然他知道红军部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可能会遭遇敌军围剿,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但他也知道,妻子此时怀孕,独自留下来也并非完全安全。考虑到即将生产的难度,陆定一心情愈加沉重。
然而,唐义贞则安慰丈夫说:“别担心,我已经决定把叶坪托付给张德万,他是厂里的管理员,平时非常照顾孩子,带她回老家去会安全些。”虽然张德万是男性,但他为人诚实善良,心思细腻,对叶坪非常喜爱。叶坪年幼,刚学会说话时,习惯性地称呼张德万为“妈妈”。这也解释了陆范家定为何在见到张来娣后问她当年是如何称呼张德万的。
有一个细节也成了关键证据。张来娣提到,自己曾有一双象牙筷子,但由于搬家多次,筷子早已不知去向。其实,这双筷子正是唐义贞为叶坪特别准备的。当时她夜以继日地为叶坪缝制了几件棉袄,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穿着。同时,她还留给叶坪这双象牙筷子,作为母女之间的信物,希望日后能够团聚。这些细节无疑加深了陆范家定对张来娣就是叶坪的确认。
经过反复核实和确认,大家一致认为,张来娣就是失散已久的女儿叶坪。53年后,这个谜团终于得到了解答。
1987年11月,接到通知的赖章盛带着母亲和家人来到县城招待所。不久后,几辆轿车停在了门前,陆范家定和家人们走了进来。这一次,陆范家定明确知道,眼前的老人就是他的亲姐姐。“姐姐!我们来接你回家,去见爸爸!”他激动地说道。
1988年1月,陆定一终于迎来了与失散53年的女儿的重逢。张来娣恢复身份后,泪水涌上眼眶,当她看到陆定一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大声呼喊:“爸爸!”这声呼唤迟到了整整53年,然而,里面饱含的思念与爱恋却没有丝毫减少。陆定一的手在颤抖,他激动地问:“真的是你吗?孩子?真的是你?我丢下你整整53年了!”说到动情处,老人眼泪不断流下。看到父亲如此自责,张来娣不禁紧紧抱住了他。
对于那个动荡的时代,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而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有着无法言说的痛苦与牺牲。在和平的今天,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铭记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分离亲人的先烈们。
发布于:天津市益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